跳到主要内容

我对肖七「侵略主题」的理解

· 阅读需 6 分钟

偶尔翻到我在 2024 年 5 月 3 日写下的一小段迷你日记:

今天上班路上听着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结果猝不及防地被侵略主题的黑暗震撼到一个人在车里失声痛哭。

终于认识到,​有些古典乐真的很不适合小孩子。那种黑暗和阴影,可以摧残人的心灵。

我觉得即使自己的理解并不一定「正确」、「权威」,至少它直击到了我的灵魂,所以我决定还是把我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侵略」主题

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大半辈子都活在「伟大的慈父」斯大林的掌权时期。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离奇的高产,居然写出了十五部交响曲(其他音乐家早就死了1)。其中标题为《列宁格勒》的第七交响曲,写于 1941 年二战期间,描绘了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第二年,他就靠这部作品拿到了斯大林奖一等奖。

第一次听肖七之前,我读到不少关于第一乐章中那段著名「侵略主题」的介绍。大致就像维基百科(繁体版)写的:

這段(指「侵略」主题)是由小鼓重覆奏出兩小節長的節奏所主導,在整個發展部中,小鼓的節奏從沒有停頓過(全個段落小鼓手共奏這節奏動機超過一百次),這個小鼓節奏代表了對列寧格勒步步進逼的德國軍隊。各樂器分別奏出一段長二十小節的重覆旋律樂段(另外两小節小鼓過場),並且加入不同的演奏手法,例如第一次只是長笛的獨奏;第二次則是長笛和單簧管的呼應;及後又有主調伴奏,銅管樂模仿空襲警號等等,重覆旋律樂段共有十二次,而最後一次重覆,銅管的最強奏中帶到再演部……

疑惑

但是当我真正听到这段主题2响起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却是:「这哪里像『步步进逼的德国军队』啊?」

(这是「侵略」主题第二遍重复。我调大了 24 分贝,原曲这里还是极弱,几乎听不见。)

大调音阶,轻快明亮,一开始简直人畜无害、天真无邪。哪个作曲家会用这种调子写敌军?就算是从远处走来,也不至于这么正气凛然吧?

真要描写邪恶侵略,难道不应该是这样?

(其实这段文革抗战电影《平原游击队》里的插曲《鬼子进村》就是改编自肖七「侵略」主题)

发展

主题第三遍重复依然很轻,但低声部明显不协和,让阳光轻盈的旋律底下透着一丝不对劲。

接着,肖斯塔科维奇突然改变了重复格式。这么刻意的设计,作曲家一定是想要表达什么吧。

(很奇怪,双簧管和低音管突然开始一唱一和起来。这跟侵略有什么关系?)

音乐继续推进,那段轻快的旋律从单线条逐渐扩张成卡农堆叠,不经意间刺耳的高低声部开始滋生。一种潜移默化的邪恶悄悄长大、盘根错节地缠上来,等到主题转至阴暗的小调,张牙舞爪露出真面目时,一切已经晚了。我仿佛看到恐怖片里的小丑面具——狰狞又荒诞,恐惧瞬间炸开。

(未对音量作调整。虽然一开始很轻,但是最后音量会拉满!跳转的话要注意~)

尤其是侵略主题接到下一个段落的那个音阶(上面片段 7:09 处),最后一个强音落在了极度黑暗的减和弦。其实这个音符早被之前的进行暗示了,可当它真正响起时,我还是被那种猝不及防的绝望击穿。

理解

这个一开始天真无邪、光辉正义,最后把人压迫到窒息的是什么邪恶力量呢?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年代,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斯大林的独裁

尤其是第四遍重复:童谣般的简单旋律,被双簧管和低音管一唱一跟,乍听像是小孩学语。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有独裁倾向的政权在试探着做服从性测试3吗?

正因为人们的忽视、纵容与服从,独裁的势力才不断蔓延、壮大,直到扎入骨髓,长出绝望。我之所以觉得结局如此黑暗,并不是因为人们抵抗暴政失败。

恰恰相反:

人民才是一开始助长独裁火苗的薪柴。

肖斯塔科维奇真的是一个旷世奇才。如果我猜得不离谱的话4,他在接过斯大林奖奖状的那一刻,心里应该爽翻天了吧!

It's me!

Footnotes

  1. 因为第九交响曲魔咒

  2. 这里用的是伯恩斯坦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 https://youtu.be/hR37aTd8mMM

  3. 参见臭名昭著(但意义深远)的米尔格伦权力服从实验

  4. 一开始我还挺怕自己过度解读到肖斯塔科维奇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不过后来发现我的确没有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