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写博客的理由

· 阅读需 4 分钟

万事开头难。拖延症嘛,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像我这样晚期患者,除非找到一个特别急迫的理由,否则很难下决心开始一个习惯。写博客对我来说,真不是个轻松的事儿。经常陷入非线性思考模式,有限的文字组织能力总是会被快速发散的意念瞬间耗尽。想写的堆积如山,真要写下来,感觉要精疲力竭。

即便如此,我还是被各种外部动力(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官大为的博客1)催促着开始了。先大概整理下面这几条理由,今后再来增删改查:

保留时代洪流里的碎碎念

今天看到美国保守派辩论家 Charlie Kirk 被刺杀的消息,内心确实感到恐惧,却又似乎没有激起应有的震惊。仔细想想,也许真的是因为过去这五六年的世界动荡已经把我的神经刺激麻木了。回想疫情那段颠倒乾坤的疯狂岁月,我似乎除了写下了一首钢琴曲之外,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记录。当时对于个人自由与政府限制,枪支自由与管控,以及防疫准备与恐慌管理等等一系列主题都曾有过不少思考,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脑细胞的衰亡,这些思绪正在渐渐淡忘。

Hacker News 上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

历史书可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永远无法告诉你当时的感受。

我们现在身处这时代的狂风骤雨,一定会占据历史教科书里厚厚的一叠纸。但如果我们没有动手记录下最新鲜的感悟,我们各人独有的零星记忆终将消散。这份挥之不去的责任感让我觉得,还是动动手指,用蹩脚的文笔把能够记录下来的东西尽量抢救下来,哪怕今后坚持不了也没关系。

对抗互联网的堕落

互联网近年来的一些趋势占据了我大量的思考时间,想必今后会经常出现在博文里。一言以蔽之,互联网上有价值信息的浓度正在急速降低。过去几年要在大量虚假、低俗、无脑的内容里挖出真正金子的难度已经非常高。自从生成式 AI 普及以来,互联网已然形成被噪音吞噬之势。

让互联网价值回归的唯一方式,就是摆脱集中式平台的算法管辖,直接形成分散式的内容信任体系——我直接认可你产生信息的价值,绕过平台订阅。平台 + AI 对普罗大众的黑洞吞噬效应到底有多强,我不想去猜测。但是对于志同道合的人群来说,提供非平台的信息,是对抗互联网堕落的有效手段。

不写博客,时间也会偷偷溜走

写博客固然花很多时间,但不写的话,这时间恐怕也不会归我,只会更容易被那些无意义的东西填满。玩游戏、刷手机,甚至只是发呆,总是能找到理由消磨时间。我总是庆幸自己上了班之后没有 deadline 带来的责任催逼。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只是不给自己找事做的懒惰。写博客的责任感,至少能让我把一些想法落地,而不是让它们随着时间飘散。这大概也是我开始写博客的一个小小的理由。

为了怀旧的自己

其实我大约半年前就开始为写博客做准备,平时积攒了不少窃以为有点意思的感悟和话题。有时哪怕把这些并不久远的记忆翻出来读读,都会觉得挺有意思。除了略微担心自己是不是换上了自恋症,更多是感觉「这真的是我之前的想法吗?感觉现在和那时候不一样啊!」

这和读别人文字的感悟完全不同——读自己曾经的思想,更像是照镜子。思想的变迁激发自省,文字里透露出来的性格弱点则不断提醒自己有意识地作出改变。这是一大趣事,也是自我进步的一大动力。想必我今天花时间码出来的字,会给未来的自己创造自省的素材。

第一篇宣言式的博文就先写这么多吧,谢谢阅读!

Footnotes

  1. 这个链接是我看到他最近一篇总结的相当棒的文章后贴上的。实际上他已经催他的读者很久了……进一步证实我拖延症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