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母语者的软肋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根据我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中文母语者有几大发音软肋,导致了特别刺耳的「中文口音」。我觉得如果进行针对性训练,很多口音的问题是可以得到缓解的,但前提是你需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头号软肋:中文没有浊音!
啊?!中文没有浊音?「怕」是清辅音,「爸」是浊辅音,难道有语文老师不是这么教的吗?
这个错误观念,是导致一口「中文口音」的头号元凶!
来念念两个英文单词:par 和 spar。
如果你的英语发音有点基础的话,应该会念成「怕」和「s爸」吧?可见,无论是「怕」还是「爸」,都对应英文的清辅音 p!
所以很多人句子开头一个「爸t」(but),就立刻把口音浓度拉到爆表了。中文里最接近浊辅音是二声的「拔」,而不是四声的「爸」——四声是最接近清辅音的声调,但中文母语者却最常用四声来「强调浊音」(例如「够」go、「度」do),结果南辕北辙。
如果想打个快速补丁的话,发浊音的时候记得要用二声来起头,例如「拔」「毒」「格」,再(根据需要)快速扭回四声。以下是一些示例:
| 例词 | 错误 | 练习方法 |
|---|---|---|
| bar | ||
| go | ||
| do |
好好练习,就不会再把 good bad 念成「固的」「败的」了~
二号软肋:中文没有以辅音收尾的音节
中文里除了 n 和 ng 之外,所有音节都是以元音1结尾的。如果在念英语的辅音音节尾2的时候,不小心又加上一个元音,就会把音节尾变成一个新的音节,形成比如 at「艾特」、bus「巴寺」这样的错误发音。
这个问题虽然超级严重,但是大多数人有察觉,所以就不赘述了。主要就是要单独练辅音的纯净发音,千万别像小时候学拼音那样,把辅音念成「拨泼摸佛」那样来学,这种教法完全不符合语言学的规则,贻害无穷。
三号软肋:中文是有声调语言
诶?这不是我们的长处吗?从有声调语言变成无声调语言,难道不是「降维打击」吗?
错~!中文的声调在学习无声调语言的时候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都是围绕声调进行的。比如,经常有人:
- 认为重音音节就是要把声调提高一点
- 总是把某一个单词念成一种特定的声调
可以说,一个英文句子让中文母语者来念,我都可以预测念出来的声调是怎么样的。但实际上,因为英语是「无调性」的,声调如何全凭个人喜好和语境。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天天坐公交车,司机很热情,对每个上车的人都要说 Good morning。中文母语者的你,我猜估计声调会是这样的吧?
但是这个司机可以对十个乘客说出十种不同声调的 Good morning 呢!你也来试试看~
反过来,英语句子的很多不需要着重的地方,应该用「没有任何抑扬顿挫的和尚念经法」念过去——声调是保留给需要特别强调某些语义的地方用的。但中文母语者会到处加升降调。因为我们很容易误认为句子前半部分的单词就应该是升调,最后一个词都应该是降调。最后导致英文句子每个地方都抑扬顿挫的,听感非常累。
尝试用不同的声调说下面的句子,加强斜体部分,注意不重要的地方不要加抑扬顿挫: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一般句子的默认读法)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很「重要」哦!)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那个不重要啦,「这个」才比较重要!)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你认为这决定不重要?我「就」认为这很重要!)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这个是大多数人最容易念成的重音,因为 decision 在句尾,重音又在最后一个音节。这么念导致「决定」这个绝大多数语境下毫无强调必要的词语被莫名其妙凸显出来。)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处处重音也是常犯的问题,会让无声调母语者听起来觉得特别累)
友情提醒:中文的元音与绝大多数其他语言都有很大不同
中文缺少英文里的大量元音,譬如 cat、it、bus、book3……英文里使用的元音,中文里一个都没有,这样说也不算过分。所以,学别的语言的时候,应该先把中文的元音忘干净,甚至最好有意识地练习将所有的英文元音念成跟中文里的版本不一样。如果你觉得两个有共通的元音发音,那你九成是犯了错误。
有口音其实也没大碍
话说回来,我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了,也没有刻意修正过我的口音🤪主要还是因为懒,不过在这里没有太多人关心你的口音。相比之下,语言逻辑符合英文习惯4、用词地道,让沟通变得顺畅自然,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哦。
(用词地道比消除口音难多了啊!)
浊辅音5和母音这两点也是讲日语的时候有中文口音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