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 阅读需 2 分钟
这句谚语的英语版本是什么?
没有!
英语世界里只有一句很像的谚语: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发光的不总是金子。)
但是意思完全是反过来的呀!我觉得这两种语言描述「金子—发光」这个关系的意思对比,完美体现了两种文化对人才问题的视角对立。
东亚受儒学影响的文化圈里,总是觉得到处张扬自己的能力是一种原罪。自己的才能被发现、被赏识,才是正统的幸事。俞伯牙与钟子期、伯乐识马,这些佳话都强调了「猎头」的重要性。因为赞赏这种谦虚、被动的美德,人们不得不在被埋没的时候安慰自己: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在美国的华人,尤其是英语还说不溜的一代移民,往往在这方面吃大亏。许多华人在公司里专业能力非常强,但是受语言的限制,外加从小对表达能力训练的缺乏,愣是没能晋升到管理层。可以说在美国,这个谚语应该改成「埋起来的金子是不会发光的」。
但是,有些文化里有相反的问题! 我读博士的时候经常参加学术会议,有些人的研究内容超级无聊,但是在台上说得头头是道,还把自己的贡献吹得天花乱坠。我在台下听得火冒三丈,心想:「这垃圾内容还能吹成这样,也太不要脸了吧!」然后环视一下听众席,仍然有人不住地点头……😵
怪不得美国社会里,需要有一句谚语来提醒他们——发光的不总是金子!
这两种偏差哪个更好一些?我觉得不好回答。虽然像许多亚裔那样因为不善于展现自我而错失机会,但我也没有见过光靠耍嘴皮子实现真正成功的例子。
组合一下两边的说法,我发明了以下谚语,以共勉之:
发光的金子才是好金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