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AI 主要可以替代初级员工的工作。我个人不是很赞同,因为单从执行基本任务的能力来说,AI 远超初级员工。但是 AI 将任务臻于完美的能力极差,主要是因为目前的 AI 与人的沟通有很大的障碍。随着任务与最终完美目标逐渐逼近,描述还不够完美的部分细节所需的沟通成本会急剧增加。
这种沟通障碍和目前 AI 的训练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让一个初级员工完成某个项目,如果对方能力不足,没有信心把事情做对,那么就算他一开始不告诉你,你也可以从他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流畅度和回馈中察觉出来。但是你让 AI 做什么事,目前的 AI 都会一本正经、自信满满地吐出一大堆结果来,几乎从来不会坦白它没有自信。
另外一点是,AI 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正常的人类差别特别大。比如说,现实中的初级人类程序员,往往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编程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严重缺乏某些编程语言的特定知识,写出来的程序「味道怪怪的」。要等到在实战中千锤百炼,被各种问题挑战以至学习到各种奇技淫巧,于是升级成为了高级程序员。而 AI 对于奇技淫巧的掌握一开始就远远超过普通的程序员,但是在编程逻辑上其实要落后于人类。于是,看人类写的代码,一眼就能评判此人的水平。但是 AI 的代码表面看起来都是标准美观,似乎出自经验特别丰富的程序员之手。但是仔细审读往往会发现特别基本的逻辑错误。
这两者归纳起来,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判断 AI 完成品的质量要比人类完成品困难许多!这就导致人类无法根据自己的快速判断,来决定自己还要花多少精力来审查和补充。于是,要么轻信 AI 闹出诸如司法假案例1这样严重的事故;要么过度怀疑 AI 的成品,费时费力地验证所有细节,到头来还不如亲自操刀的两难窘境。
在英语环境呆过不久,就会发现自己说话变成中英混杂模式。我甚至不知道有些句子怎么准确地翻成中文,比如「这很 make sense」「马上要 due 了,明天就是 deadline」「这个计划老板还没 sign off」「你这说法有点 plausible」不过有些英语感觉一辈子都接受不来,比如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见美国人问我「Do you want this wife-beater?」时的下巴掉落感……
无法翻译的还有双关语。例如超级马里奥的坏蛋阵营「瓦里奥」和「瓦路易基」,名字就起得特有水平。「瓦里奥」是把 Mario 的首字母上下颠倒一下,这个比较直白。而「瓦路易吉」听起来是个很没创意的名字,就是把「瓦」字按在「路易吉」的前面。但是「瓦路易」(わるい)就是「坏」的意思嘛,怎么能这么巧?果然意大利语和日语是一个祖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