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很简单
最近实在是吃过头,体重不忍直视。于是(再次)用上了记热量的 app, 每天控制在 1800 大卡以下。不到一周的时间,体重就开始稳步下降。
于是,我内心想:减肥很简单。
我跟老婆说:「减肥很简单。」
结果——她生气了(虽然她完全不胖, 也没有在减肥。)
看来「××很简单」是一个非常招仇恨的表达方式,一定要避免使用。
最近实在是吃过头,体重不忍直视。于是(再次)用上了记热量的 app, 每天控制在 1800 大卡以下。不到一周的时间,体重就开始稳步下降。
于是,我内心想:减肥很简单。
我跟老婆说:「减肥很简单。」
结果——她生气了(虽然她完全不胖, 也没有在减肥。)
看来「××很简单」是一个非常招仇恨的表达方式,一定要避免使用。
美国街头有很多善意的流浪汉。我每周都要路过的地方就有两位:其中一个给每个路过的人大声送上上帝的祝福;另一个则是站在马路口,「监督」来往行人的笑容。
而大多数来去的人一脸死气沉沉,被流浪汉提醒微笑的时候,只能算是勉强能挤出来一点。他们我们忙碌地行走,却不知道喜乐的归宿,倒是有点像群流浪汉。
圣诞夜那天,路上没什么行人。一个黑人老流浪汉老远就径直向我走来,用哀求的口气说「我太饿了!能给我买点吃的吗?」
我一般会直接拒绝要钱的流浪汉。但是要食物的,我很乐意帮忙。因为接下来没什么事,我就让他挑个饭店一起去,他带我去了附近一家快餐店,点了不少东西(但也不离谱,可能就是饿了)。我点了一杯饮料,我们两个坐下来边吃边聊。
我原本以为气氛会很冷,但聊着聊着觉得还挺投机。除了他说话太兴奋经常把口水喷到我的饮料里(我就没再喝了)这点稍微有点尴尬之外,我觉得这段时光过的相当有趣充实。我们聊到了各自的文化,畅谈了政治偏好,顺便吐槽了美国种种政府不作为。吃完之后,他礼貌地问我要了电话号码,我有点不情愿但还是给了。
现在想想我有点后悔,当时也应该问他要他的电话的。能与流浪汉结交,不是抄了进入新世界的小道吗?现在都有点想给他发个短信问候一下,可惜我从来没接到过他的来电或短信。
每天一早上班,在公司门口不远的地方总会遇见一个流浪汉。就像大多数美国的流浪汉一样,拿着一个空杯子要钱,口里不断地给来往的行人送上祝福的话。过节的时候还会找来一些装束穿上。他们赚的真的是辛苦钱。他们孜孜不倦的祝福,也许真的帮助了某些人幸运地躲过了灾祸。
那段时间我都会在路上的一个早餐店买一份早餐。某个冬天的早晨特别冷, 我想到一会儿要路过那个流浪汉,突然觉得两手空空的有点不好意思,就买了一杯咖啡。
第二天也顺手买了一杯。
之后这变成了我的一个小仪式。他从老远看见过,就会嬉皮笑脸地把手伸出来,等着接过我的咖啡。我觉得自己终于从一个接受祝福的人,变成了给予祝福的人。
一年后,他坐到了轮椅上。可能真的是太辛苦啦。
又过了一年,他消失了,让我隐隐焦虑了许久。又过了一年,我买咖啡的那家店也关门了。要不是我开始写博客,我都差点把那四年给忘了。
我有一年参与了教会的流浪汉事工。不是什么特别伟大的工作,就是每周和一群人一起给流浪汉发一顿晚餐(好像总是肉酱意面),一身衣裤外加帽子手套之类。衣服一般是折扣店捐赠的新衣服。虽然也许是最后卖不出去的衣服,但是很多都是不错的名牌呢。
大家站着吃饭的时候,志愿者和顾客们会聊天搭讪。有一天来了一位衣着非常讲究的女士,要不是她站在摊位的那一边,我还以为她是个前来志愿的贵妇人。我们聊天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原本有房有车,事业失败了她只能在一周前把房子都卖了。
把房子卖了,又租不起新的房子,于是就变成流浪汉女了。一种财产,决定了一个身份的标签。总觉得这有点过于显然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2014年,中国富豪陈光标在纽约登广告招募流浪汉,宴请他们吃豪华大餐。
因为事先说了还会给衣物和现金大礼包,最后因为接受了纽约市援助会的建议,取消了现金的发放,反而引来了很大的争议。除此之外,也有人指控他做这样浮夸的举动纯粹打着慈善的旗帜是博商业眼球。
其实,不能用现金援助流浪汉,在真正长期接触流浪汉的义工群体中是一个常识。许多人之所以沦落为流浪汉,都是毒品所害。与其说他们缺少钱,更多的是缺少翻身的信心和勇气。陈光标个人的动机我不得而知,但是给流浪汉们一份奢华大餐的礼物,我个人非常赞赏。这种一次性的享受,不可能拯救所有人,但是也许会唤起其中一些人的希望,直到他们也可以再配得一次机会,赢得社会应有的尊重。
有一次我在街边看见了一群流浪汉聚集在一起,排起了队。过了一会儿,开来了一辆宝马车,下来了一个穿着蛮时髦的女士。她把车后备箱打开,里面装了不少援助的物资。一个流浪汉向她走来,俩人的穿着形成了鲜明对比。
两人张开双臂,给了对方一个很大的拥抱。
这一幕击碎了我的陈见。
芝加哥不缺流浪汉,美国不缺流浪汉,世界更不缺流浪汉。
遇见过善意的流浪汉,也遇见过伸手抢钱的恶意流浪汉。
街上有举着牌子站在红绿灯前向停住的车要钱的流浪汉,也有每天辛苦摆摊,卖流浪汉杂志(StreetWise)、小糖果、鲜花的流浪汉。
流浪汉,并不是「一群人」。他们是一个一个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相信他们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未来。
自从 AI 铺天盖地,现在恐怕连平时不太关心科技的爸妈们都知道:别让孩子学外语专业了,尤其是翻译。像 DeepL、ChatGPT 这样的工具,机器翻译的能力已经碾压一大批普通的翻译工作者。刚出的 Apple AirPods 甚至加入了实时对话翻译功能——人类之间最后的沟通障碍,看起来也快被消灭了。
但我偏偏不信邪,今年心血来潮定了个目标:年底前考过 JLPT N1。学了几个月之后我渐渐明白,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会学好几门语言。
因为学语言,真的太有意思,也太有用了。
我把通勤时刷焦虑新闻的时间,全部换成了日文沉浸——不只学了语言,还顺带接触了大量用日文讲述的知识,听到写得很棒的 J-Pop,甚至开始不自觉地用日语想事情。要是继续刷时政热搜,我大概早就政治性抑郁了。
更有趣的是,自从我开始学日语,家里两个孩子居然也跟着刷起了多邻国。女儿已经默默坚持学日文大半年,这是她第一个主动坚持下去的学习项目,我完全没有催过。看来,榜样的力量,远大于爸妈唠叨的力量。
对于那些靠教语言或做翻译谋生的人来说,AI 可能是场灾难。但学语言,本来就不全是为了找工作。仔细想想,AI 只是让「翻译」成为了一种过时的谋生手段。而学习语言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绕过翻译,直接交流。
AI 不会改变语言的本质功能——语言就是进入一个文化世界的钥匙。对于客观的、放诸四海皆准的理工知识,掌握英语也许就够了。但如果你想真正走进某个文化的精神世界,只有掌握了他们的语言,他们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或认真倾听你的主见。
通过翻译的交流和直接的交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依靠翻译的交流,往往只适用于不得不交流的情况(商务洽谈、外交事务等等)。谁会通过一个翻译,跟另一个人唠家常、敞心扉?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无论翻译得有多好多准,它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中间环节。对话的双方都难免怀疑:「这翻得对吗?」事实上,每多一层转译,就多一层误解的可能。但最根本的抵触,也许来自某种潜意识里的偏见:如果你连我的语言都不会说,你又怎么可能真的懂我?
相反,AI 让学语言的效率大幅提升。比如那些微妙的语感问题,以前非得有个母语者朋友才能帮你。而现在,随便一个 AI 都能给出地道又细致的建议——太爽了!
在英语环境呆过不久,就会发现自己说话变成中英混杂模式。我甚至不知道有些句子怎么准确地翻成中文,比如「这很 make sense」「马上要 due 了,明天就是 deadline」「这个计划老板还没 sign off」「你这说法有点 plausible」不过有些英语感觉一辈子都接受不来,比如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见美国人问我「Do you want this wife-beater?」时的下巴掉落感……
至于日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超有表现力的象声词啦——「今天感觉イライラする」「要见明星了,好ワクワク!」要是用「不爽」、「激动」这样的中文词,似乎那种浑身憋屈的拧巴、心跳加速的声音就不见了。
日语里「蛇口」是什么意思?
是水龙头的意思啦!奇怪吧~
(同时在日本:「你们猜猜中文里『龙头』是什么意思……是蛇口的意思啦!奇怪吧~」其他语言的人估计一脸蒙逼。)
无法翻译的还有双关语。例如超级马里奥的坏蛋阵营「瓦里奥」和「瓦路易基」,名字就起得特有水平。「瓦里奥」是把 Mario 的首字母上下颠倒一下,这个比较直白。而「瓦路易吉」听起来是个很没创意的名字,就是把「瓦」字按在「路易吉」的前面。但是「瓦路易」(わるい)就是「坏」的意思嘛,怎么能这么巧?果然意大利语和日语是一个祖先吧!
会越多的语言,学习新语言的时候,就能有更多的「锚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学日语对于会讲中文和英文的人来说来说就像是开了作弊模式,汉字和外来语都可以轻松掌握,几乎完全不用学了。而学会了日语的语法,韩语语法就相当于买一赠一了。
其实不止是语言,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有这个特点。学习效率的本质是压缩信息。如果能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完全连接起来的话,就很容易学会而且不容易忘记,新知识占用大脑的资源也会越来越省。
一个人如果会 N 种语言,那么他能翻译的语言对子数是 N!(阶乘)。因此,学习新的语言完全是一个经济学奇迹——不但边际成本变得越来越低,边际效益居然还会变得越来越高!
等日语 N1 考过了,接下来学什么新语言呢?ワクワク!
梦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梦是疯狂的还是理性的?梦是能操纵的还是被动的?……在我经历的几次清醒梦中,我把梦的各种细节都观察了一遍,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特性:
梦是彩色的,梦里有声音,梦里有痛觉……梦里几乎什么都有,根本没有那种超级显然的大 bug。我时常有过在梦里怀疑自己做梦,主动测试后以为自己没有在做梦的失败经历。基本上,那种掐胳膊、摒呼吸之类的方法,成功率都非常低。
梦里套梦的经历我小时候也有过一次,好不容易从一个噩梦中醒过来,居然还在梦里,醒来后觉得非常神奇。当然我有印象的嵌套层数也就只有两层,跟电影《盗梦空间》那种复杂度还不能比。
不过更可怕的是,哪怕梦里发生荒谬至极的事情,大脑里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妥协意念:「虽然不可思议,但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就只能承认是真实的了。」等到醒过来了,才对梦里的自己居然对这些荒谬之事照单全收而感到失望甚至后怕。我不能确认这是否是因为自己缺乏质疑权威(不是一般的权威,是真实世界的物理法则!),还是大脑在做梦时开了特别的作弊程序阻止自己理性思考。那些平时经常质疑,敢于挑战事实的人,或许会与我有不一样的感悟吧。
对于我来说,识别出梦境的主要特性是——
平时我要是看见一根横杆,就会心血来潮跳起来做起引体向上(别问我为什么,现在年纪大了就懒了许多)。当我发现自己可以轻轻松松做到 50 个以上,就知道是在做梦了。除了引体向上之外,有时用力一跳能够飞得老高,也是类似的道理。
做梦时,身体横躺在床上,这的确让身体对重力的感知变得不一样。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人脑在闭着眼睛的时候可以模拟出复杂的视觉,却不能在身体平躺的时候模拟出精确的重力呢?似乎人从潜意识里就是厌恶重力的。即便我们日复一日生活在重力加速度等于 9.8 m/s2 的世界里,大脑却不愿意学习这个事实。所以由大脑自发模拟的梦境里,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会比物理真实值小很多。
巧合的是,几乎所有的 3D 游戏也都会把重力加速度调成远低于 9.8 m/s2,这样的游戏玩起来反而有真实感。这两个证据是不是共同印证了我们厌恶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潜意识呢?
以下几个「噩梦」的主题在我的梦境里反复出现,并且经常被我识破(不少读者可能也很熟悉😂):
(基本都跟本科学习有关,可见我的心理创伤都来自哪里😅)
根据研究猜测,这可能是大脑的自我压力测试——人在真实世界遇到压力时,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飙升,对身体产生了实质性的负担的。但在梦里遇到高压境况时,内分泌系统并不会被激活。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大脑会利用梦境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出现高压环境,来训练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抗压能力。
有几次在我意识到做梦之后,还试图跟梦里的人对话。对话部分不会给我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对方的声线、讲话内容、语气,都跟真实生活没有区别。但是我发现背景异常的安静,没有风扇冰箱之类的家电的高低频噪音,也没有车流、鸟叫的声音。看来我的脑子要生成无意义的噪音可能是一件比较费力的事情,所以就懒得做了。这也是侧面证实了人脑非常不善于生成真正的随机数的。
这个小游戏可以测试你心里想的随机数能不能被猜对。只要凭自己意念「随机」按 0 或者 1 就可以。要稍微玩久一点才有难度。看看你的胜率能否超过 50%。
比如,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梦里的时候,我就会想立刻跳转到游乐场,这是完全行不通的。要达到瞬移的效果,必须采取一些迂回曲折的方式。例如,先对着一堵墙发动「信念力」,告诉自己「墙后面看不见的地方有一扇门,门推出去就是游乐园的商店,走出商店就到了游乐园。」这样边想边走,果然就能生成出想要的结果。如果我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这里出现一扇门好像不太合理啊~」那么大概率这扇门就无法被创造出来。
同样,如果要改变梦里的物件,不能直接试图让它在自己眼皮底下突然改变。可以试着把目光移开,再移过来。或者,通过同胚变换把形状连续地改变过去。
(拓扑学的实用性 +1。学好拓扑,才能制霸梦境😅)
如果梦里闭眼再睁眼,画面就会无法重构,睁眼之后有可能什么都看不到,或者进入完全不同的(一般是乱七八糟的)场景,然后因为大脑超负荷而从梦里醒来。所以想要让梦境延续就不要闭眼,反过来想要让自己赶快醒来,就试图紧闭双眼再睁开。
尤其是最后两个跟视觉相关的特性,与生成式视频 AI 模型真的好一致。人脑本身可能并不局限于有物理逻辑的视觉变化,但是因为我们睁眼只能看见符合物理规律的世界,人脑就学习成了这个样子。也许把我们放到不符合物理规律的世界,我们的梦也会不一样呢(痴话)。
有一天凌晨的时候,我处于极浅睡眠的状态。大脑里正在上演复杂的「梦中梦」情节,同时居然还打通了现实体感的通道。
梦的具体情节毫无逻辑可言,我也都忘了。但是唯一记得清楚的是,每当我在梦里要用到某个概念(「美国社保的取得资格」😵💫)的时候,现实中的我就会发出哼哼声。一旦停止思考这个概念,哼哼声就停止。莫非我的大脑也像软盘驱动器一样,读取概念时一定要发出声音效果吧😅
以下两个梦里偶尔会遇到的情况,虽然重复发生,但似乎总是无法唤起我的梦境意识:
不知道弗洛伊德写《梦的解析》的时候做过多少清醒梦呢?
我原来认为知识这种东西一定是多多益善的。不是号称人的大脑只被利用了 5% 吗?那么多闲置的脑力,足以装载任何知识。
但现在我逐渐倾向于认为过度富裕的知识和肥胖一样有害。大吃大喝无用的知识,可能是现代人的新肥胖症。
知识和食物有许多可以类比的特性:
食物有快吸收(例如单糖)和慢吸收(例如蛋白质),知识也一样。不乏有许多知识需要人大量阅读,仔细研究,深入思考才能获得,滋润心智。但也有现在大量的诸如「知识型」油管视频,三五分钟讲完微积分,十几秒一个「Did you know?」的连续知识轰炸,就像是给思维狂塞冰淇淋甜点。
真正能让身体(肌肉)健康增长的,是那些构成复杂的蛋白质。人体要花很多时间把它们消化分解成肽和氨基酸,再按照自己身体所需的重新组装起来。知识也是一样,有效的学习需要花时间把获得的知识拆解后,与自己已经能够理解或体会的事物关联起来,再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整个过程进行完了,才算是「学会了」。
快消化的食物给人一时饱爽的感觉,但很快就被燃烧完了。血糖忽高忽低,长久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Did you know?」们也一样,大脑没有足够的时候处理学习,只能快速记忆。长久过量,大脑恐怕连记都懒得记了。这样的习惯肯定会阻碍深度学习。
很多食物都是垃圾食品、过加工食品,甚至是毒物,吃了就会积累长期损害。现在许多的所谓「知识」,可能是八卦、偏颇极端的观点,甚至是虚假的阴谋论。
因为最近在减肥,我想试试我的减肥招数能不能类比用在知识上:
| 💪身体减肥 | 🧠知识减肥 |
|---|---|
| 记饮食日记,计算卡路里 | 严格记录和限制上网的时间、来源 |
| 储备健康低热的食物 | 找一些好的博客或者频道,订阅起来。尤其是书——我除了电脑相关的书籍都不怎么感兴趣,这是一大弱点。我要找一本开始读起来。书是典型的高营养低热量的精神食物 |
| 适当多运动,燃烧热量,维持并提高基础代谢 | 注重知识的吸收、内化和重构(写作)。应该增加独自深度思考,记录思考的时间(写博客就不错) |
| 远离诱惑,尽量不碰垃圾食物源 | 持续警惕不健康的信息来源,主动屏蔽 |
既然知识和食物能对应得这么紧密,那么过量食物和过量知识的危害恐怕也异曲同工,还是小心为妙。
万事开头难。拖延症嘛,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像我这样晚期患者,除非找到一个特别急迫的理由,否则很难下决心开始一个习惯。写博客对我来说,真不是个轻松的事儿。经常陷入非线性思考模式,有限的文字组织能力总是会被快速发散的意念瞬间耗尽。想写的堆积如山,真要写下来,感觉要精疲力竭。
即便如此,我还是被各种外部动力(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官大为的博客1)催促着开始了。先大概整理下面这几条理由,今后再来增删改查:
今天看到美国保守派辩论家 Charlie Kirk 被刺杀的消息,内心确实感到恐惧,却又似乎没有激起应有的震惊。仔细想想,也许真的是因为过去这五六年的世界动荡已经把我的神经刺激麻木了。回想疫情那段颠倒乾坤的疯狂岁月,我似乎除了写下了一首钢琴曲之外,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记录。当时对于个人自由与政府限制,枪支自由与管控,以及防疫准备与恐慌管理等等一系列主题都曾有过不少思考,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脑细胞的衰亡,这些思绪正在渐渐淡忘。
Hacker News 上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
历史书可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永远无法告诉你当时的感受。
我们现在身处这时代的狂风骤雨,一定会占据历史教科书里厚厚的一叠纸。但如果我们没有动手记录下最新鲜的感悟,我们各人独有的零星记忆终将消散。这份挥之不去的责任感让我觉得,还是动动手指,用蹩脚的文笔把能够记录下来的东西尽量抢救下来,哪怕今后坚持不了也没关系。
互联网近年来的一些趋势占据了我大量的思考时间,想必今后会经常出现在博文里。一言以蔽之,互联网上有价值信息的浓度正在急速降低。过去几年要在大量虚假、低俗、无脑的内容里挖出真正金子的难度已经非常高。自从生成式 AI 普及以来,互联网已然形成被噪音吞噬之势。
让互联网价值回归的唯一方式,就是摆脱集中式平台的算法管辖,直接形成分散式的内容信任体系——我直接认可你产生信息的价值,绕过平台订阅。平台 + AI 对普罗大众的黑洞吞噬效应到底有多强,我不想去猜测。但是对于志同道合的人群来说,提供非平台的信息,是对抗互联网堕落的有效手段。
写博客固然花很多时间,但不写的话,这时间恐怕也不会归我,只会更容易被那些无意义的东西填满。玩游戏、刷手机,甚至只是发呆,总是能找到理由消磨时间。我总是庆幸自己上了班之后没有 deadline 带来的责任催逼。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只是不给自己找事做的懒惰。写博客的责任感,至少能让我把一些想法落地,而不是让它们随着时间飘散。这大概也是我开始写博客的一个小小的理由。
其实我大约半年前就开始为写博客做准备,平时积攒了不少窃以为有点意思的感悟和话题。有时哪怕把这些并不久远的记忆翻出来读读,都会觉得挺有意思。除了略微担心自己是不是换上了自恋症,更多是感觉「这真的是我之前的想法吗?感觉现在和那时候不一样啊!」
这和读别人文字的感悟完全不同——读自己曾经的思想,更像是照镜子。思想的变迁激发自省,文字里透露出来的性格弱点则不断提醒自己有意识地作出改变。这是一大趣事,也是自我进步的一大动力。想必我今天花时间码出来的字,会给未来的自己创造自省的素材。
第一篇宣言式的博文就先写这么多吧,谢谢阅读!